攝影眼是什麼?
「攝影眼」,這名詞說起來很簡單,但總是被抬到一個好像蠻高的地方去。
事實上,每個人都有眼睛,只是你用過它了沒有?這件事因人而異。
再來,眼睛所看到的一切,是大腦幫你計算過後讓你覺得的「真相」,甚至有人喜歡叫它「假相」,照片就是照來騙人的,不是嗎?
既然人人都有眼睛,那麼前面套上一個領域修飾詞「攝影」之後,成為「攝影眼」三字,會多哪些意義上的變化呢?就我認為:
- 以眼指腦,眼只是產出物的感受使用器官。
- 與攝影直接相關。
- 暗指要「張開眼睛看東西」。
綜合以上三點,攝影眼的應用對我來說,簡單的版本是:
「用你的腦子控制的感官與思考,找出能夠變成給別人看的影像怎麼做出來。」
既然得「打開攝影眼」,那麼首先,我們得張開自己的眼睛,用它們,仔細觀察四週圍的影像可能性,而以自己已經會的技術與知識,能否獲得?
打開眼,其實就是開打所有感觀,只是,接下來,除了畫面以外的那些感覺,如何透過影像表達出來?那些是更為進階之後該做的事,這裡也跳開不詳提了。
一個對生活沒有感受的人,就無法利用感受到的一切來表達內心(腦中)被觸動的那些感覺與延伸出來的語言(包含文字與影像,甚至還有聲音產生)。不曾用心看過眼前一切,感受一切的人們,無、法、體、會、什、麼、叫:「打開攝影眼。」
想「打開攝影眼」,第一步當然是張開眼,但這張開的眼,可以說是人們的心眼,也可以說是開啟大腦好奇與探索的大門,迎接過去不曾停下來感受過的一切。
此外,要向其他人溝通「有攝影眼」這件事,多半的朋友只能靠成品「照片」來說明。這裡大部份要這麼說也沒錯,但是很多人拍了再多的照片,還是無法從當中學習到照片中的資訊真意,也往往為了拍照,放棄了感受現場的那些人事物與場景,就算沒有感覺,一樣會有照片的產出。
但就算,開了攝影眼,就真的能拍出還可以、能讓人多看幾秒的照片?那可不一定哦!
攝影除了要細意品味眼前的生活之外,過去的知識累積,未來的能力養成,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。就算我們能看到絕佳的景色,但所有在場的人們,就算扛了單眼整套器具狂拍,實力不足,依然無法獲取可以的畫面。在這其中,也就是人們常常找錯重點的地方,想找工具來彌補自己的想法與能力不足。
拍照,不見得要用單眼相機,有時候隨手有的攝影器材都能發揮效用。但很多特別的主題,是必需長期經營與規劃才能取得,那些都是硬功夫與毅力的結合。當然,最重要的還是運氣要到,你才能抓住僅此一刻的光影條件。其他,生活中的種種,日常裡的小品,才是真正讓人能養成攝影眼的最佳解藥。
「拍,就對了。」
在日常生活中,沒辦法透過自己的經驗與眼前的感受,再加上足夠的能力與器材配置,使出器材最佳操作成果,一切都得安排好場景,那麼,學習攝影這回事,將會變得非常漫長。
攝影眼的培養
對我來說,攝影眼的培養,有三大區塊。
第一、是人的眼界;
第二、是人的知識範圍;
第三、則是如何利用器材。
在「眼界」這件事裡,只要你看過別人拍出的照片,本事夠的話,可以複製出相關條件,或是在生活中遇見相似場景組合時,能夠很快地模仿與反應,生成一張中肯且自己喜愛的照片。當眼界不夠時,別說拍照,就連一般拍拍男女朋友與家人的簡單畫面,就會出現比例問題與重點抓錯這些事。
再來談談「知識」,這裡面不提攝影的知識,因為大部份都與器材結合,換句話說,攝影是科技前緣的應用,否則,隨身手機不會引領一般人四處拍、隨意拍的現況。
真正要瞭解的知識是:「我在拍什麼?」
拍鳥要懂鳥、拍花要知花、拍人要選人?拍車要熟悉車.....這些主題內容,才是成為照片真正有故事性與內容性的根本,而那些構圖啦、顏色調整啦、暗房技巧啦...全都是加分的必備條件,會越多,加分就越多啦。
最後,不會用器材,真的別拍了,就算你手上拿的是手機,依然一樣,不會用?拍出來就是「一般的記錄照」,這不是不好,而是大家得認清事實,記錄,就是記錄,沒別的了。
「打開你的攝影眼」,這個主題我花了十數年的沉澱與進修,在不斷地跨域與反思中,看見了現代器材給人類帶來的「學攝影」的曙光,因為器材太聰明,所以初學者入門,想打開攝影眼,比以前簡單太多了!
打開攝影眼,我們這次就聊到這裡。
最後,把我這幾年四處嘴砲演講的講稿簡單版,分享出來,看得懂的朋友一定能看懂,看不懂的也別著急,不是你笨,只是你沒接觸過背後許多的知識背景。
還有,這是簡報,所以很多內容是必需現場補完的,而每一場因為參與人與互動不同,所以每一次分享的細節都不會一樣。希望看完之後,能對你攝影構圖的想法有些幫助。
簡報網址如下:
點選以下按鈕回到
瞭解更多介紹、講座與課程